PCR儀是分子生物學、臨床診斷與病原檢測中的核心設備,通過實時監測熒光信號,實現對核酸模板的精確定量與擴增分析。其結果準確性高度依賴規范的操作流程。任何細微偏差,如樣本污染、程序設置錯誤或耗材不匹配,都可能導致假陽性、假陰性或數據重復性差。掌握
PCR儀的正確使用方法,是保障實驗科學性與可靠性的關鍵。

一、實驗前準備:環境與耗材合規
實驗室分區:嚴格遵循“試劑配制區→樣本處理區→擴增區”單向流,避免交叉污染;
耗材選擇:使用儀器兼容的光學平蓋PCR管/板(如0.2mL8聯管或96孔板),確保透光率高、熱傳導均勻;
試劑預混:MasterMix在冰上配制,輕柔混勻,避免氣泡;離心短暫甩液,確保液體沉底。
二、樣本加載與密封
加樣精準:使用校準移液器,每孔體積一致(通常10-20μL),避免掛壁或溢出;
密封嚴密:蓋緊光學平蓋或使用專用封板膜,防止蒸發導致濃度變化;
避光操作:熒光染料對光敏感,加樣后盡快放入儀器。
三、程序設置科學合理
標準三步法:
預變性:95℃30-120秒(激活熱啟動Taq酶);
循環擴增:95℃5-15秒(變性)→60℃30-60秒(退火/延伸+熒光采集);
循環數:通常40-45cycles;
熔解曲線分析(SYBRGreen必做):65℃→95℃,每0.5℃讀取熒光,驗證擴增特異性;
避免過度循環:超過平臺期將降低定量線性范圍。
四、儀器操作規范
校準與驗證:定期進行溫度均一性與熒光校準(按廠家建議,通常每6個月);
放置位置:PCR板居中放置,確保所有孔受熱與檢測條件一致;
運行中勿開蓋:防止溫度驟降與熒光信號丟失。
五、數據分析與質控
設置對照:必須包含無模板對照(NTC)、陽性對照及內參基因;
閾值設定:自動或手動調整Ct閾值線,位于指數擴增期起始段;
重復性要求:技術重復Ct值差異應≤0.5,否則需排查加樣誤差或模板降解。